中外经济观察
运城
江苏
湖北
甘肃
宁夏
湖南
河南
晋中
忻州
长治
朔州
阳泉
临汾
大同
吕梁
江西
太原
辽宁
上海
天津
浙江
晋城
青海
深圳
温州
汕头
山东
内蒙古
石家庄
青岛
四川
西安
重庆
云南
邯郸
温州
海南
北京
洛阳
广州
新疆
贵州
保定
杭州
广州
Economic observation
首页
工作人员查询:
前卫生部副部长:近平去南锣鼓巷也没戴口罩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8-26 | 503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国政协常委黄洁夫(资料照片)


  昨天,全国政协常委、前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抗PM2.5,一般性口罩是无效的,多是心理安慰。

  对话人:黄洁夫  全国政协常委、前卫生部副部长

  医改的结果与初衷背离

  医改的初衷,包括让病人“在基层”就诊,不要全跑到大医院里来,但现在,改革的结果与这一初衷是背离的。

  北青报:去年,您就医改做过专题调研?

  黄洁夫:去年,遵全国政协要求,我多次带队,去了六个中西部省市。调研后,大家感觉,医改当然有成绩,这不否认;但是,医改是一条艰难的路,问题很多。譬如,医改的初衷,包括让病人“在基层”就诊,不要全跑到大医院里来,但现在,改革的结果与这一初衷是背离的。

  现在,很多基层医院钱是多了,设备好了,但是调研才发现,有些B超机、CT机和X光机从来没有打开过,没有人会用,也没有病人要用。

  另一方面,原来超过万人门诊的大医院只有这么几个,经过这几年后比比皆是。证明什么?病人都涌到大医院来了。老百姓看病怎么可能不难?一个医生,每天要看六十到一百个病人,这个不“闹”才怪。

  北青报:究其原因?

  黄洁夫:调研结果,我写出了十页纸。总的意思,就是让社会资本进到公立医院来,推进公立医院的改制和改性。明天会在政协会上详说。

  北青报:对于现在统筹城乡社保,您有何看法,比如说医保?

  黄洁夫: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说实话,一些领导同志征求过我的意见,问到底放在哪一个部门,让我表态,我没表态,但说了一段话。我说,目前,医疗体制没有经过很好的改革,这个事放到哪一个部门,老百姓都会失望。现在不是说部门权力的问题,是怎么让老百姓有一个好的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

  北青报: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把医疗体制理顺?

  黄洁夫:对。

  医患冲突,患者最受害

  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生也要想到自保。现在很多外科医生,跟我们那个年代不一样,现在他稍微有一些风险,就不愿意做。他们打开,然后缝起来,所谓“剖腹探查”,这个比重越来越高了。

    北青报:去年,好多起伤医事件。

  黄洁夫:医患冲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法制建设。砍人了,就不能放在医患关系层面讨论。这是犯罪。二是医患关系,这就得涉及医疗体制。如果公立医院现行体制不变,是没法解决现在所谓的“医患关系”的。

  现在,我是协和医院的外科医生。我现在还在做手术,每个星期都做。病人进院,就要签一个协议,称医生不准收红包。我认为,这不合理。医生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有一个宣誓,其中就包括这一点。这个承诺是终生的。不断发誓,有意义吗?这种签字,对医生来说,是尊严问题。反复这样做,群众也就不相信了。

  北青报:制定协议的领导,在方案推出前向您征询过意见吗?

  黄洁夫:我都已经退了。这些事,不会找我商量。他们制定协议,也是好意,但制定这个协议的这个人,肯定不是医生。一定只是一个行政管理工作者,一个好心的管理工作者,他想风气越来越正。当过医生的,肯定不会同意这个意见。

  北青报:去年在政协会议上,您说,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和患者都是受害者。

  黄洁夫:今年我想加一句,最受害的,是患者。

  好的医生,是敢冒风险的,有1%的可能性,都要挽救病人的生命。把救死扶伤的责任放在第一位,才是一个好医生。可是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生也要想到自保。现在很多外科医生跟我们那个年代不一样,现在他稍微有一些风险,就不愿意做。他们打开,然后缝起来,所谓“剖腹探查”,这个比重越来越高了。

  “公共场所禁烟条例”很快会出台

  大家已经形成了“抽烟者有吸烟自由,不吸烟者有不受二手烟危害的权利”这样一种氛围。

  北青报:今年两会,还有委员抽烟?

  黄洁夫:今年较往年,情况大大好转。大家已经形成了“抽烟者有吸烟自由,不吸烟者有不受二手烟危害的权利”这样一种氛围。

  北青报:您抽烟吗?

  黄洁夫:一吸就特别难受。所以,不抽烟不喝酒。

  北青报:今年政协会议上,看到委员抽烟,您会上前制止吗?

  黄洁夫:我会走过去跟他说,我是中国控烟协会的会长。

  北青报:除了两会,最近在其他官员开会场合,您看到有人抽烟吗?

  黄洁夫:不能说没有,但情况好多了。

  北青报:现在,中国是少数几个没有将控烟立法的国家?

  黄洁夫:中国快了,很快要出。

  北青报:是“公共场所禁烟条例”?

  黄洁夫:对,国家很快就出。

  北青报:中央现已表达控烟的决心,之后部门博弈会减少吗?

  黄洁夫:博弈还是在博弈,但有条底线。我想,谁都不敢去触碰这条底线。“底线”就是公共场所。至于烟草税收、利益,那是另外的事。

  北青报:有没有领导找您咨询戒烟的事?

  黄洁夫:中央的领导干部中,就我知道的,很多都不吸烟。

  北青报:常委呢?

  黄洁夫:至少有一点,他们在公共场合不吸烟。

  北青报:有没有高层领导找您咨询戒烟的事情?

  黄洁夫:我是医生,同时又是负责这个工作的,人家会问,烟草为什么会引起肺癌,为什么会引起心血管的病,为什么会加重这些病症等等。经常有人咨询。有个领导同志曾说,黄同志在医生面前是领导,在领导面前就是医生。

  北青报:中央高层对吸烟危害已有共识?

  黄洁夫:有共识了。

  “近平去南锣鼓巷也没戴口罩”

  关键还是要把环境治理好,有条件净化净化室内空气。对PM2.5别过于恐惧。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雾霾?

  黄洁夫:雾霾是经济发展那么多年的代价。每个人同呼吸共命运,这是雾霾的特殊意义。近平同志去南锣鼓巷,也没戴口罩。

  北青报:您平常戴口罩吗?

  黄洁夫:对抗PM2.5,一般性口罩是无效的,多是心理安慰。一般性口罩,只能阻挡PM10的颗粒,PM10以下的颗粒是阻挡不了的。

  关键还是要把环境治理好,有条件净化净化室内空气。出现警报,橙色的,红色的,多在室内活动,别到户外跑步,跑步呼吸量很大。对PM2.5别过于恐惧。考上研究生前,我曾在昆明钢铁厂工作,那里PM2.5肯定很高,我一待八年,现在每年两次体检,肺部很干净。我每周打三次网球,跑得很快,根本不像68岁的老人。当然,PM2.5对不同人影响可能不一样,但害怕没用。

  北青报:一般性口罩,怎么界定?譬如一般药房卖的。

  黄洁夫:那些都没用,除非你是特制的,特制的中间加很多东西。

  北青报:对PM2.5有效的口罩,是什么标准呢?

  黄洁夫:那会很不方便,不鼓励大家戴。看上去,变成“太空人”了。

  器官移植条例正进入法制程序

  截至3月2日,全国累计完成器官捐献1570例,约5000例病人从公民自愿捐献中受惠。

  北青报:中国器官移植事业,有何新进展?

  黄洁夫:可以说,中国的器官移植,已进入历史新阶段——中国将走上摆脱依赖所谓“死囚器官”的历史阶段。

  从去年我国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截至3月2日,全国累计完成器官捐献1570例,约5000例病人从公民自愿捐献中受惠。

  中国已有北京、广州、浙江等地的38家医院自发宣誓,停止使用传统意义上的“死囚器官”——我想强调的是,死囚也是公民,他有捐献器官的权利,关键是要他自己同意,他家人同意,跟普通公民一样,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

  同时,这些捐献,要进入现有国家分配体系,经过电脑统一分配。

  3月1日,国家成立了器官捐献和移植委员会,对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的管理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并拟定有关政策措施。

  北青报:这个委员会将会对中国器官捐献现状有何改变?譬如,不再有私下交易的可能?

  黄洁夫:你要这样准确地表达,“再也没有”。中国的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会公开透明、合情合理。

  北青报:就人体器官移植,天津已有了地方条例。现在,有没有全国立法的计划?

  黄洁夫:就器官移植,中国有一个条例。现在条例正在修订,叫《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这一修订条例正在进入法制程序。

  北青报:条例会对人道主义救助有统一标准吗?

    黄洁夫:会有,不叫统一标准,而是统一的原则。一说标准,往往就会说多少钱。我最怕说一个器官多少钱,生命的礼物是无价的。人道主义救助的方法很多样。

  我希望成立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以后,把基金会做大,让真正需要器官捐献的能够得到切实帮助。

  北青报:这个基金会什么时候成立?

  黄洁夫:已经成立了,还没有正式工作。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