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济观察
运城
江苏
湖北
甘肃
宁夏
湖南
河南
晋中
忻州
长治
朔州
阳泉
临汾
大同
吕梁
江西
太原
辽宁
上海
天津
浙江
晋城
青海
深圳
温州
汕头
山东
内蒙古
石家庄
青岛
四川
西安
重庆
云南
邯郸
温州
海南
北京
洛阳
广州
新疆
贵州
保定
杭州
广州
Economic observation
首页
工作人员查询:
固特异和普利司通的轮胎市场之争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8-27 | 315 次浏览 | 分享到:

组合音响在卖命地叫嚣,音乐回旋在上海F1赛场主看台后面的商品区。搭起的一顶顶白色棚子中,普利司通公司占据了这里最大的空间。几名志愿人员显得非常忙碌,他们不停地向经过这里的观众递上红格小旗,旗上写着鲜明的标志——“Bridgestone”。

作为F1排名第十九位的赞助商,普利司通自然希望使出浑身解数,以期在这块硝烟四起的中国轮胎市场上,把市场占有率提升到20%。

至少从中国观众对F1的狂热程度来看,普利司通并不像是在盲目下注。1997年,普利司通首度进入F1,其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从原来的13%上升到34%,随之而来的是销售额的大幅上升。小田切希望类似的事情也会在中国发生,他是普利司通(天津)轮胎公司中国总代表。

相比之下,曾一度叱咤F1赛场的固特异公司,却无缘享受这种待遇。1997年之前,F1车队用的都是固特异的轮胎,但是媒体报道中人们很少提及轮胎,就算提到,有时也会略去品牌名称。普利司通的强势进入,以及公司自身的财务危机,迫使固特异在1998年退出了F1。如今,当普利司通和米其林公司由于在F1赛场上的打情骂俏,而被媒体竞相报道之时,一旁的固特异不无遗憾。

但不要以为固特异会善罢甘休。为了搭上F1上海站的赛车,固特异别出心裁地在2004年8月推出了面对中国市场的新款EF1轮胎,全名叫Eagle F1 GS-D3,并且借助媒体大肆渲染。2004年6月,“固特异通过竞标成为了北京车展新闻中心的独家赞助商,说白了,它是有意在积累媒体资源。”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

种种迹象表明,包括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等在内的跨国轮胎巨头,除了拼抢汽车厂商的配套轮胎市场以外,还在替换轮胎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消费品式销售

“轮胎业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了,大家都在抢占替换轮胎市场。”华南橡胶轮胎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文龙说,根据中国轿车市场5年后将达到300多万辆规模的估算,相应的配套市场需求量大约为1500万个,那么轮胎企业过剩的产能除了出口,就只有寄希望于替换胎的零售市场了。“这便是几大巨头急于扩展国内替换轮胎市场的主要原因。”

于是不难理解,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在渠道和销售网络上,都出现了短兵相接。有报道称,米其林似乎有意地把在中国的第100家驰加轮胎连锁店,开在了总部在大连的固特异家门口。而且,这家驰加店原本就是“金鹰店”——固特异在中国的服务专营形象店,米其林是活生生地把它从固特异手中“招安”了过来。

固特异是中国市场上第一个引进一站式服务专营形象店的轮胎巨头,并且曾一度以其数量达50多家的金鹰店、170多家经销商以及1600多个轮胎服务中心而被业内称道。固特异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不太注重营销,到后来对市场营销大笔投入,转折点来自于在华一把手的变更。从2001年12月开始,一个名叫迈克·马丁司的美国人,开始担任大连固特异轮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来到中国以后,我很快就发现,这里的人们甚至比欧美其他地方的人们,更加注重品牌和知名度。于是,我们在市场上的策略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马丁司说,固特异确立了从配套市场向零售市场转型的策略。并称,将在中国增加投资1.2亿美元,对大连固特异生产工厂进行扩产,将产能提高近3倍,从现在的年产近200万条扩大至2007年的525万条,使其成为固特异在亚洲最大的工厂,到2005年把轮胎服务中心的数量增加至2100家以上。据透露,2003年,固特异在中国的销售额比2002年增长了22%。

这种战略的转换,跟固特异全球战略是保持一致的。从2001年到2003年,固特异的全球运营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是罗伯特·祁甘的加盟正在使固特异脱胎换骨。祁甘出身于柯达公司,在2000年10月来到固特异后,决定要“用消费品的营销方式来经销轮胎”。很明显的变化是,市场部从销售部独立出来,直接与消费者沟通,调研和品牌推广全面铺开。2002年,固特异就完成了对整个亚洲区的调整,包括中国。

此举的结果,是大大提升了固特异在终端消费者领域的知名度。而在此之前,固特异显得非常实际,埋头帮汽车厂商做配套轮胎,比如说捷达,看起来固特异就像是捷达生产线上的一个环节。


“狼”式并购

然而,金鹰店曾有的锋芒,似乎正在被米其林的驰加店和普利司通的“车之翼”形象店抢去。米其林在16个月内,就开了100家驰加店。与金鹰店一样,普利司通的“车之翼”除了提供普利司通关于轮胎的各种技术服务以外,还包括有快修、汽车用品、美容、装饰等服务。普利司通的负责人称,轮胎只是汽车重要的部件,形象店的目标是提供更多的服务。

为了扩大到20%的市场份额,普利司通计划在2010年把中国的“车之翼”形象店数量,扩增至500家。同时,把天津厂和沈阳厂各提高50%的产能;另外,投资9900万美元在无锡建立的新厂已于今年9月开始运营,该厂每天的基本产能是8000条轮胎。有数据统计说,普利司通的年产能力将会超过700万条。

普利司通在中国的扩展方式与固特异截然不同。固特异植根于大连,并且忠诚于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先是大连橡胶厂,随后大连橡胶厂把股份全部转让给了大连冰山集团。普利司通似乎更像是一匹四处觅食的“狼”。2000年,普利司通终于觅到了极佳的机会,借着韩国金融危机,它收购了当时景况窘迫的锦湖轮胎天津生产厂,将其更名为普利司通(天津)轮胎有限公司。2001年,普利司通又通过一家日中贸易公司,接受了沈阳一家轮胎生产工厂。

此后,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以后,普利司通逐渐用自己品牌的产品置换市场,并着手建立更完整的经营销售网络。根据普利司通与锦湖轮胎的协议,该公司可以同时生产两个品牌的轮胎产品,直到2002年底。对于这家来自日本的普利司通公司来说,赚钱似乎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某个品牌能够把产品很快地卖出去,它就会继续采用这个品牌。在美国也是如此,在收购了凡士通以后,普利司通就干脆沿用了这个品牌(后来,凡士通在美国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才又重用普利司通的品牌,但是现在凡士通又死灰复燃)。

无论是对于固特异还是普利司通来说,除了彼此的对峙以外,他们还必须要面对越来越强劲的中国国内轮胎厂商。著名轮胎评论网站Tirereview.com发表文章说,中国轮胎厂商崛起的速度,比当年美国为赶上欧洲厂商所花的25到30年、日本为赶上欧美厂商所花的二十多年时间,都要短得多。“中国某些厂商生产的轮胎,与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固特异等跨国厂商的产品,采用的是相同的技术、同样的流程和同样严格的质量标准。”该网站说。“中国国内轮胎的需求量,在2010年会到达1亿条。”

中国轮胎市场的需求真的有那么大吗?专家们众说纷纭。但不约而同的是,固特异和普利司通都希望在整块蛋糕中,自己能拿到最有份量的那一块,尽管他们面对的是200多个厂商。 


最新信息